close

  【名作《媽媽,到那邊去》】照片上的女主人公是我姑媽翁木蘭。她本名翁梅影,我們都叫她梅英孃孃。1928年生於上海,畢業於光華大學文學系,於1949年同我姑父王植波一起移居香港。姑父是書法家、電影編劇,現在香港《明報》的報頭書法就出於他的筆下。翁木蘭學生時代同程之、宋連庠等一起演話劇,到香港後和姑父一起從事電影業,拍片40餘部,其中擔任主演的影片有《人鬼戀》《千金小姐》《情深似海》《紅娃》《丈夫的秘密》等。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所謂“三年自然災害”時期,梅英孃孃不時從香港郵寄大米豬油和罐頭食品來,幫我們渡過難關。1964年王植波赴臺灣參加第一屆亞洲電影節途中,因飛機失事不幸英年早逝。此事也改變了梅英孃孃的人生軌跡,淡出電影界後移居美國,1998年病逝於洛杉磯,享年70歲。此照於1957年被姑父姑媽製成賀年卡寄給家父,由香港著名攝影家唐遵之所攝,曾刊於是年5月號《人民畫報》扉頁。照片上的孩子是表弟王熙風,現在美國任審計師。翁思再【女兵英姿】這幅照片曾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上海照相館(原萬象照相館)的櫥窗里陳列半年之久,照片中的女兵是我的女兒朱芸。她1974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某軍宣傳隊,1976年曾赴唐山抗震救援,1980年複員後考進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,畢業後分配至上海音樂家協會工作。1988年,朱芸赴澳大利亞深造,現在澳大利亞電臺任市場部經理。三十多年過去了,但女兒當兵時的英姿被這幅照片定格,常常勾起我美好的回憶。朱宏恩【媽媽的“三綹梳頭”】這張肖像是我媽媽何敏民在1948年所攝,這一年她18歲。當時,媽媽是私立上海女子中學商科班的二年級學生。媽媽學習認真,為人正直,是一名進步學生。新中國建立後,媽媽就成為上海第一批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團員,是該校青年團支部的宣傳委員。照片中,媽媽梳理的髮式名稱是“三綹梳頭”。據我考證,三綹梳頭是明代之後中國漢族女性最具代表性的髮式。梳頭時,將兩鬢頭髮分作兩綹掠耳而過;額上之發為一綹向後梳,與頂發合在一起用紅絲系住,綰成髮髻;腦後之發可梳作長而翹的燕尾。 林青【畢業演出記憶猶新】我叫岑金嫻,現年84歲,是一名退休音樂老師。近日,我從相冊上找到了67年前我在方浜中路靜文女中畢業時演出歌劇《回娘家》時所拍的老照片。照片上,我與女扮男裝的同班同學演夫妻,我們穿著古裝,表情羞羞答答,真的像一對兒。雖然時過六十多年,但當年演出時轟動全校的場面仍記憶猶新。岑金嫻【清白做人 認真做事】我母親徐素萍1925年生人,今年我們正準備替她過90大壽。照片記錄的是我母親年輕時的風采,沒有任何修飾,清新脫俗,典雅美麗。其實,上海就是一個盛產睿智美貌有著極好修養LADY的城市。我母親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,1949年以後直至退休,一直在上海的財政局系統工作。她從一位富家大小姐到一位優秀的中國共產黨幹部,堅守的就是清清白白做人,認認真真做事,只講奉獻不求回報。母親的為人標準教育了我們後代,從我到我的女兒,我們真的是青出於藍勝於藍。2011年中國通訊社在美國加州理工大學採訪我女兒的照片標註有“來自上海的……”字樣,向世人展示了上海LADY的修養與家教。(請該文作者與本報攝影部聯繫)編者的話
  中國傳統節日——春節即將來臨,不妨在長假里,找一個溫馨的下午,泡一杯香茗,拿出老舊的相冊,憶憶前輩,想想往事。春節是充滿親情的節日,無論親人早已離去,還是仍生活在身邊,照片總能勾起我們種種溫馨的回憶,令心緒泛起漣漪。“福壽杯”上海LADY風情老照片徵集大賽吸引了眾多參與者,今天本版再次選登5幅作品以饗讀者,並歡迎大家繼續來稿。
  電子版投稿郵箱:shphoto@shphoto.com.cn
  原件或掃描件投稿地址:上海華山路351弄3號上海市攝影家協會(郵編:200040)
  截稿日期:2014年2月9日
  指導單位: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
  主辦單位:上海市攝影家協會、上海福壽園人文紀念博物館
  協辦單位:《新民晚報》攝影部、《新民地鐵報》、新浪上海站
  承辦單位:福壽園人文紀念公園
  特別參與:上海新人民攝影有限公司(人民照相館)  (原標題:翻出塵封相冊 追憶動情往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vkhcwqn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